Tuesday, April 15, 2008

舞台下地下室上課

(亞羅士打15日訊)舞台下的空間充當幼兒園,米都多皆馬華幼兒園寄人離下多年,利用舞台下的小小空間充當教室,學生都在一股悶熱的氣氛及不通風的地下室上課,師生猶如在鳥籠內渡過求學生涯。

這座地下室幼兒園是多皆馬華幼兒園,位于在多皆市鎮,這是續檳城地下室小學阿札特淡米爾文小學曝光后,吉州又出現一個“地下室”幼兒園,惟學生所面對困境,沒有被人察覺到。

空氣不通悶熱

《中國報》記者今早走訪該幼兒園,赫然發現該幼兒園外觀是一間大禮堂,惟學生每日上課都利用禮堂內舞台下的空間上課,每日上課他們都必須亮燈及啟動電風煽,才能如常上下課。

該空間不大僅能容納逾50名學生,教室中間卻用木板分成兩個班級,每日上課時間從早上8時至11時30分都須開亮電燈才能教學,惟每到中午就比較悶熱。

目前馬華幼兒園共有35名學生及兩名教師,這些師生均在沒有富麗堂皇的環境下教課及上課,更沒有適當空間讓學生活動及沒有教師辦事處,師生要上廁所都須到禮堂外的廁所解決。

該幼兒園猶如鴿子籠般,因多部分的窗都是以鐵枝形成,學生下課用餐或活動空間均得在面積很小的空間進行。

值得一提是,若身高超過176公尺的人,恐怕在走入該地下教室后,都得彎下身子方能走動,要不頭將撞壁。

雨水濕透教室

根據瞭解,該禮堂附近是米較廠,一旦收割季節,米較烘乾稻穀操作時期,以及每逢雨季大雨將濕透教室,這將嚴重影響教師教學,學生也無法安心上課。

該園園長潘晶莉說,學生下課吃東西及一切活動都在該教室內,因為在限制範圍內,所以鮮少主辦活動。

她說,禮堂外的停車場根本不適合活動,擔心學生跌傷,每年的運動會都與附近的多皆文德學校一起舉行。

“我在該園教學已有逾20年,從舊址搬遷到底下室,可是地下室的生活感到納悶,原因空氣不流通,有損學生的健康。”

借馬華名義註冊
會所充當幼兒園

多皆馬華幼兒園建委會主席王孫文說,多皆幼兒園不是一個政治團體的幼兒園,它只是位于多皆埠唯一的學前教育場所,早前借用馬華公會名義註冊,申請成立幼兒園,然后借用馬華會所上課。

他說,當時的幼兒園是在多皆馬華支會會所的2層板樓教學,學生來源除了來自多皆居民外,還吸引來自笨筒縣及丹娜美拉居民兒女的報讀。

他說,早期幼兒園設在多皆馬華會所,缺乏完善的學習環境,每逢雨季來臨,雨水常入侵會所,加上會所對面是巴剎,喧嘩聲與塞車之苦,迫使師生須在惡劣環境下學習。

遠離市區

因此,他說,多皆馬華執委會在1990年議決,暫借該埠皇天宮禮堂地下室,作為多皆馬華幼兒園上課場所,惟因該場所面對空調不完善和學習環境不佳,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與健康問題。

他說,70年代的多皆,是一個遠離市區,也是華裔稀少的郊區。當時,馬華基層領袖陳松文與黃成業基于當地缺乏一個學前教育場所,是以號召埠內華裔人士及馬華同仁慨然設立這所多皆馬華幼兒園。

他說,多皆馬華幼兒園在這數10年來,栽培了多皆文德小學的無數學生,順然其然也成為了文德學校的學生來源保障。

他受訪時說,為了一勞永逸解決困境,自去年多皆馬華會員大會上通過,辦華文教育馬華均義不容辭,因此決定為幼兒園尋找一個新園地,特成立一個新校園基金會,籌款購買新會所作為幼兒學習場所,以期幼兒們能夠在舒適環境下學習。

資金有限

他說,他們最終在多皆附近尋覓半獨立單層洋房,作為幼兒園學習場所,惟資金有限,無法完成此項教育使命,因此都得依靠熱心人士捐款。

“新幼兒園場所須20萬令吉,目前尚缺5萬令吉。”

他不解說,由友族同胞成立的幼兒園(KEMAS)均獲得政府關注及撥款,然而由華社承辦的幼兒園卻不是如此。

因此,他呼籲政府必須公平對待各源流教育,甚至在經濟及宗教方面也是如此,而不是空談白話。

先賢創辦培育英才

在馬來西亞獨立初期(70年代),遠離市區的多皆,華裔稀少的彈丸之地,出現了一批獨具慧眼的先賢,為培育英才,而不息胼手胝足、克勤克儉,成功創辦了早期的馬華幼兒園。

多皆居民多以務農為生,當時,因多皆遠離城市、交通工具不發達,農民的孩子想上幼兒園學習基本認字,困難重重。

當時的幼兒園是在多皆馬華支會會所(兩層板樓)進行教學,學生來源

除了來自多皆居民外,還吸引鄰近的居民響應。

多皆馬華幼兒園的成立,旨在童蒙養正並奠定4歲至6歲幼兒的學習基礎,同時希望幼兒能在優良環境中發揮德、智、體、群、美的教育目標。

該園自成立以來,在歷屆主席及全體理事通力合作下,每年都主辦畢業典禮及頒獎禮。為了促進與家長之間的聯繫,主辦懇親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