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CA TOKAI WARD BRANCH,马华公会吉打州本同县多皆支会,60年代的前身是福利组,由当时的亚罗士打首任国会议员林如冈太平局绅号召多皆埠村民成立,为当地华社的喉舌。80年代曾协助多皆龙贵山华人公冢理事会位于武吉槟楖的义山事宜。2002年协助文德学校争取27万拨款与维修地方基本设施近50万拨款。历届主席既是多皆埠村长,他们为亚罗士打国会议员林如冈,伍梓经,黄金水,本同县议员王孙文,与岑春来。
(亚罗士打9日讯)开埠逾60年的吉北多皆小镇,抵挡不住发展洪流冲击,从此将沧为历史的名词。
从怡保伸延至巴东勿刹的双轨电动火车铁道工程开到多皆,小镇超过50间的店屋及住宅,将于明天最后拆除宽限期,夷为平地。
这项承建双轨火车铁道工程,划入多皆小镇约半公里路段,筑起一座横跨小镇的高架铁道,近乎将整个小镇覆盖。
逾50商店住宅夷为平地
多皆路旁左边一排商店及住宅,将根据当局最后的迁令搬离之外,受影响迁户也包括两个华团会所,即多皆黄氏宗亲会及文德校友会。
此外,多皆文德华小前后校门篱芭约6000平方尺地段,也逃不过被征用的厄运,不过,学校董事部基于赔额不合理,已正式入禀法庭提出讼诉。
由金大集团承建,从怡保至巴东勿刹的双轨电动火车道工程,预料将于2013年完竣,涉及征用吉北一带地段,即本同县的哥峇、多皆、哥打士打县的竹城、双溪古洛、安南武吉、笼呀路以及直落湾也、古邦巴素县的端影及高岭等地。
尽管如此,多皆是唯一在此计划下消失的小镇,当局以每平方尺2令吉65仙征地赔偿,受影响的地主及迁户,已经获得赔偿保守估额逾500万令吉。
报导、摄影:黄潇慧
为了让路给双轨火车计划,受影响的多皆小镇老店屋已开始陆续拆除,多皆小镇即将换上新貌,不久将来人们只能从记忆中回味过去纯朴的老乡镇街景。
据了解,在双轨火车计划下,从文德学校一带开始至旧火车路后方的一排老店屋,几乎都无一幸免,有约30至40间的老店屋受影响而必须拆除,以在原地兴建天桥。
拆除工作原定於(昨日)10月13日进行,不过,部份居民在这之前致函笨筒土地局要求展延拆除工作后,获准延至下个月即11月10日才拆除。
但也有一些居民已搬空和自行进行拆除工作。
据悉,多皆小镇已有约70年历史,对一些土生土长的居民而言,多皆小镇中心即将在发展洪流下换上全新面貌,难免会有不舍的乡情,但是不论有多么不舍,双轨火车计划已如火如荼进行,而受影响的居民已获得当局赔偿,不久将来多皆小镇将蜕变成新景象。
据了解,多皆小镇中心以华裔居民居多,多数以从事务农为主,约2年前居民获悉政府将在当地进行双轨火车计划,而政府的征地工作於2008年开始,受影响的居民经於今年5、6月获得赔偿。
居民於今年9月12日接获当局来函通知将进行拆除工作,不过,在部份居民要求下,当局延后拆除工作至11月10日。
文德小学空地被征用 造成停车位不足
在双轨火车计划下,多皆文德小学前后方被征用约6000平方尺空地,导致该校老师将面对停车位不足够的问题。
文德小学董事长王孙文表示,学校前方的空地原本可供老师停放多辆轿车,但是,被政府征地后,校前空地的空间已缩小,导致停车位面对缺乏窘境。
他说,为了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董事部暂时安排老师把车子停放在校学旁边的政府保留地,如果空间仍然不足够,可能安排老师把车子停放在与学校有一小段距离的多皆皇天宫空地。
另一方面,王孙文也提到,基於董事部对政府已赔偿的价格不满意,因此经於今年9月15日入禀法庭索取合理的赔偿,此案件还在过堂中。
小镇被拆 居民心情各异
对於双轨火车计划的进行,受访居民当中有人难掩不舍之情,有人则认为有发展就有新希望。
蔡庆德有望带动商机
蔡庆德(55岁)对於双轨火车计划抱着乐观的态度,他说,一旦双轨火车计划完成后,多皆有望朝向更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的商机。
他说,这是一个新希望和新开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笑言,本身已在亚罗士打居住,但是因为店铺在多皆,所以每天必须来回开店做生意,如今正好可以顺势把生意移到别处了。
不过,他也说,因已长期在多皆小镇营业,认识了一班老朋友,经常在老咖啡店相聚,这里拆了之后,难免还是有些不舍。
曾仁庆与陈松文:失去相聚聊天地点
曾仁庆(77岁)与陈松文(68岁)也是老咖啡店的常客,经常与一班老友聚在这里谈天说地,他们受访时异口同声说,每天在这里聚会,已形成日常习惯,如今老咖啡店即将拆了,他们唯有另觅相聚的地点,不过,现在还没找到新聚点。
曾仁庆说,在多皆小镇土生土长了这么多年,这里即将拆了,难免会伤感。
荣发茶餐室老板曾文辉:另觅地点续营业
荣发茶餐室也是双轨火车计划下受影响的老店屋,老板曾文辉(62岁)从1983年在该处营业迄今,如今面临拆除的命运,他声言感触良多。
他说,咖啡店拆掉后,他将在附近一带另觅地点继续营业,毕竟在这里营业多年,已有不少熟客。
王孙文:可带动发展
曾经在多皆居住一段时间的王孙文表示,多皆小镇一些老店屋在发展洪流下被征地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或将造就更多住宅区的兴建,同时也有望造就更多商机和就业机会。
目前也是多皆文德小学董事长的王孙文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不过,他说,在多皆活动20多年,心情难免感伤,因为在双轨火车计划发展改貌后,只有在记忆中重温老乡镇的容貌。
“回想起1988年被家人从大山脚送来多皆工作的那一段日子,庆幸能加入多皆大家庭,感受到村民的温馨待人及乡亲和谐,这不是城市人所能享有和理解”。
★該空間不大,僅能容納逾50名學生,教室中間卻用木板分成兩個班級。
★沒有適當空間讓學生活動及沒有教師辦事處。
★師生要上廁所都須到禮堂外的廁所。
★該幼兒園猶如鴿子籠般,因多部分的窗都是以鐵枝形成,學生下課用餐或活動空間均得在面積很小的空間進行。
★身高超過176公尺的人,走入該地下教室后,得彎下身子方能走動壁。
★該禮堂附近是米較廠,一旦收割季節,米較烘乾稻穀操作時期,以及每逢雨季大雨將濕透教室,這將嚴重影響教師教學,學生也無法安心上課。
★禮堂外的停車場根本不適合活動,擔心學生跌傷,每年的運動會都與附近的多皆文德學校一起舉行。
★地下室的生活感到納悶,空氣不流通,有損學生健康。
遠離市區的多皆居民多以務農為生。當時,因多皆遠離城市、交通工具不發達,農民的孩子想上幼兒園學習基本認字,困難重重。
當時的幼兒園是在多皆馬華支會會所(兩層板樓)進行教學,學生來源除了來自多皆居民外,還吸引鄰近居民的響應。
多皆馬華幼兒園之成立,旨在童蒙養正並奠定4歲至6歲幼兒的學習基礎,同時希望幼兒們能在優良環境中發揮德、智、體、群、美的教育目標。
該園自成立以來,在歷屆主席及全體理事通力合作之下,每年都主辦畢業典禮及頒獎禮。為了促進與家長之間的聯繫,特主辦了懇親晚會。
他說,當時的幼兒園是在多皆馬華支會會所的兩層板樓教學,學生來源除了來自多皆居民外,還吸引來自笨筒縣及丹娜美拉居民兒女的報讀。
籌款購新校園
他說,早期幼兒園設在多皆馬華會所,缺乏完善的學習環境,每逢雨季來臨,雨水常入侵會所,加上會所對面是巴剎,喧嘩聲與塞車之苦,迫使師生須在惡劣的環境下學習。
有鑑于此,他說,多皆馬華執委會在1990年議決,暫借該埠皇天宮禮堂地下室,做為多皆馬華幼兒園上課場所,惟因該場所面對空調不完善和學習環境不佳,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與健康問題。
王孫文也是吉州馬青分團團長,及多皆馬華支會前任主席。他受訪時也說,70年代的多皆,是一個遠離市區,也是華裔稀少的郊區。當時,馬華基層領袖陳松文與黃成業基于當地缺乏一個學前教育場所,于是號召埠內的華裔人士以及馬華同仁,慨然設立這所多皆馬華幼兒園。
他受訪時說,為了一勞永逸解決上述困境,自早年多皆馬華會員大會上通過,辦華文教育馬華均義不容辭,因此決定為幼兒園尋找一個新園地,特成立一個新校園基金會,籌款購買新會所作為幼兒學習場所,以期幼兒們能夠在舒適環境學習。
他說,如今他們的願望最終實現,師生也擺脫困境。
這座地下室幼兒園是多皆馬華幼兒園,具有33年歷史,坐落多皆市鎮,過去20年來均利用禮堂舞台下的空間充當幼兒園,學生被逼在悶熱及不通風的地下室上課,猶如在鳥籠內度過求學生涯。
為了不讓幼兒園學生繼續過著鳥籠般的生活,馬會多皆支會黨員近年來默默通過各管道籌款,如今願望終落實,在多皆斯里傌莫住宅區購下半獨立房子當幼兒園。
冀獲捐款減開銷
師生今日正式遷入新家,從此向“鳥籠”教室說“拜拜”。
多皆馬華支會主席岑春來說,該園新址距離舊址僅有1公里距離,目前學生人數約有30名,由兩名教師執教。
他說,雖以半獨立房子充當幼兒園,不過一些設備例如學生休閒場所,都陸陸續續會興建,與地下室相比,現有概況會更理想。
“目前該園有一間教務處、兩間教室及一間視聽室,這些設備比起過去都來得理想,空氣也流通。”
他說,過去幼兒園是在禮堂舞台下,空氣確實悶熱及面對許多不便,一些家長不願將孩子送來就讀。
不過,他深信以目前的概況而言,師生都能在更舒適下的環境上下課后,學生人數或許會不斷增加。
岑春來向媒體說,目前每名學生每月僅須繳付30令吉學費,相當便宜,不過為了負擔幼兒園每月開銷,例如教師薪水及水電費等,該園仍面對這些日常開銷。
他促請民眾繼續捐款,協助該園減輕開銷負擔。